生态农业的六优势三大发展模式生态农业具有的优势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零面源污染
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得到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没有健康的生态农业无从谈生态农业。农业重点害虫和杂草其实都是自然界正常的物种,能够用物理方法干扰控制的,尽量不用化学办法,能够恢复生态平衡,对产量不造成明显影响的,尽量减少人为干预,既节约了人工成本,还保护了生态环境。生态农业可以用少量的农药,主要是应急之用。可以用少量的化肥,但化肥利用效率高,用量少。根据研究,如果发展生态农业,将目前90%以上的农药和50%以上的化肥停下来,对产量影响并不大。
2、农产品质量高,农药残留少
由于前期投入的化学物质非常少,且尽量投入可降解的生物农药或低毒农药,再加上自然界的自净能力,以大量的有机肥为主。
3、种养结合,种植多样化,间作套种,立体种植
生态农业的大量肥料来自系统本身,六畜兴旺才能五谷丰登。在少量的土地面积上,可以提供大量的食物种类,生态农业的食物多样性是其他农业方式做不能比拟的。物种多样性丰富,系统就稳定,抗风险能力就高。
4、经济效益高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5、生态农业产量高
生态农业产量并不低,由于用地养地,被带走的养分通过有机肥或少量化肥补充,更关键的是,由于化学物质少,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丰富,这些生物就间接将土壤中的矿物质释放出来,供植物根系吸收。这样模式下,如果坚持长期样地,产量是稳步增加的。
6、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结合各地实际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着重推广三大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农产品主产区规模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传统的主要农产品主产区利用其良好的农业生产设施,将生态农业发展成为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社会化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其特点是以产业规模化、效益化的良性发展循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自然效益的良性互动发展。
2、生产条件较差的农业区综合效益优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面积广阔,地貌、气候差异较大,广大的西部地区生产条件相对恶劣,生态经济条件比较脆弱。由于这种干旱山区实现生态农业经济效益的难度较大,所以选择一种符合该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生产条件较差的这类地区往往有着广阔的土地资源、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和优质的特色农副产品资源,这为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生态农业提供了基础,尤其是为无公害、绿色产品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
3、城镇近郊为核心向都市城市圈辐射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以在大中城市的近郊培养多功能的生态农业为主,围绕城镇居民对生产生活需求的物质、精神以及文化生活等消费品进而打造符合农产品生产、农业集约型、农业低碳型、农业休闲型、农业文化产业化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